这是一个言必称数据的时代,借助数据,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商业,但数据只是一种工具,对于商业与数据本身,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。
1. 看数据要有框架
零碎的数据很难发挥出真正的价值,把数据放到一个有效的框架里,才能发挥整体价值,所谓有效的框架至少包括两重作用:
首先,数据很多,不同人对数据需求不一样,如CEO、中层管理者、底层员工关注的数据通常是不一样的,有效的框架能够让不同的人各取所需。
其次,有效的框架能够快速地定位问题所在,举个例子,交易量指标大家都关心,如果某一天交易量指标掉了20%,那么,很可能是业务出了问题,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?如果只有几个高度抽像的指标,如转化率、成交人数、客单价等,是定位不到问题的。好的框架能够支持我们往下钻,从品类、流量渠道等找到问题所在,板子也就能打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,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,看数据要落地。
2. 数据比较才有意义
现在不是缺数据,而是数据太多,比如一个女孩体重120斤,她是得还是轻呢?判断某个指标增长快慢,需要选择正确的比较对象、参考系,也就是基准线。这个基准线可以是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,可以是同行业平均水平,也可以是历史的同期数据。
数据只是表象,是用来发现、描述问题的,实操中解决问题更重要。数据结合业务,找到数据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,解决之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涉及数据、数据加工,还可能会涉及数据模型之类的方法或者是工具。
3. 数据解读易主观
数据本身是客观的,但消费数据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,大家往往在解读数据的时候带入主观因素:同样一个数据在小李看来结论可能是好的,在老刘看来可能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。不是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好,真理越辩越明。但假如不是通过数据找问题,而是先对问题定性,然后有选择地利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,这种做法就不可取了,可事实上,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懂业务才能真正懂数据,互联网中的数据,需要用商业的眼光去分析才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