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串串香店,营业额40万/月,面积为240㎡,配置17名员工。进行诊断后,按照五个步骤实现用工结构优化。
1、精简员工数量
首先对用工结构进行分析,这家串串香店的岗位主要分为服务、收银、撤台清洁、传菜、打锅、穿串、小吃、份菜、保洁、切配等。
一步,洗碗工合并保洁。保洁在清理过卫生后,时间便会空闲下来,特别是就餐高峰期,可以去后厨清洁餐具卫生。
二步,传菜能变两角色。传菜和端锅其实是一条线,其中一个位置可以节省。
三步,撤台清洁和服务为一体。前厅有服务员,后厨有洗碗工,那么撤台清洁员的岗位就会比较多余。
四步,小吃配菜员缩减。将该店的小吃配备岗2名员工缩减为1人,和主厨互相配合,提高效率。
结构优化,进行任务划分之后,就将原来的17名员工,裁剪为13人。
2、工时拆分,根据实际的动态情况排班
餐厅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和观察,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,事先预测每个客流高峰或是低谷的持续时间。
根据实际的动态情况排班,需要多少人手,细分到每个时间点、划分到每个员工。
下午两点至四点,店里进入低谷期,就减少在店的员工人数,只留2个即可。
下午四点半只安排11人来负责清洁、整顿工作,迎接就餐高峰期的到来。
检测的结果显示,人时成本可以下降5至6个点。
3、多元化用工,“全职工+小时工”灵活搭配
多元化的用工模式是指“全职工+小时工”的灵活搭配。
在小时工的招聘上,们在餐厅门口张贴告示,并通过学校以及合作渠道招募,按照一个小时10块钱的标准,招聘了两名大学生和一位50多岁的女性。
接下来,按照技能要求高低来分配任务,这里面,涉及到员工的熟练程度、品牌认知度、协同感和荣誉感。
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以固定员工为主,比如切配岗;对于一些易上手、易操作的岗位增添小时工,如洗碗、服务员。
所以,岗位的安排上,两名大学生分别为前厅服务员、后厨串菜,另一位中年女性为后厨洗碗工。只在晚上的就餐高峰期工作,既定工时之后离开。
4、一人多岗, 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在技能
做好 “员工标签管理”,就是充分了解并挖掘每个员工的潜在技能。
门店人员不再只专注固定的岗位,而是各个岗位互通。一方面员工会对餐厅经营的各个环节了然于胸,又能在某一个岗位突然空缺时,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。
比如,一个人原本要连续做10小时的串菜工作,多技能被挖掘之后,他就可以先做3个小时的串菜、空闲时做2小时的小吃配备或饮品的制作;服务员也不局限于服务工作,他也可以去串菜。
当然,绩效一定要和“一岗多能”挂钩,多劳多得。每月实行固定的技能考核,除了本职工作之外,员工每多具备一项技能,就有50元的奖金。
要让员工明白,同样是工作10小时,但不能虚耗,这样,员工整体能力和敬业度都会得到提升。
5、与附近门店进行人力共享
接触的这家餐企,不止串串香,还有茶饮和面馆,而且三家门店同时出现在商场,相距比较近。
针对这一特殊优势,提出了一个概念叫“人力共享”。
首先,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。在招聘时就要询问员工是否愿意轮岗或轮店,成为门店正式员工后,可以定期举办集体活动,培养员工的团结意识,消除彼此的陌生感。
再者,不同品类的营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。比如周末和节假日,茶饮店和串串香店的生意会更好,这时就抽调面馆的员工去应急轮岗。
后,三家门店在做排班时,共用一个考核流程,把这些员工的技能和工时放在一起考虑。
月底综合绩效时,按照每家门店的当日营收情况、具体岗位薪资划分标准、服务的餐桌个数来进行综合考量。
根据监测的数据显示,系统化的精细用工后,这家串串店少节省20%的工时,当月纯利润提升了6个点。
总结
精细化的员工管理,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。
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,餐厅员工的服务状态,由内而外折射出的是“企业底层管理逻辑”。
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,合理的排班制度、清晰的职责划分,在节省成本(时间成本、人力成本、金钱成本)、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,还能带给顾客更舒适的就餐体验。
当然,特定的情境对应特定的方式方法,每家餐企的情况有所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。串串香老板们针对门店具体情况,合理规划,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。